×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新片放眼瞧│李焕英走红,专业的学理分析来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记者 倪自放

截至2月16日17点,《你好,李焕英》总票房达到45.5亿,距离中国影史票房第三的《流浪地球》的46.88亿,还有1.38亿的差距。按照目前《你好,李焕英》非周末每天六七千万的票房,《你好,李焕英》这个周末超过《流浪地球》进入中国影史票房第三,已经没有什么悬念。按目前这个势头,《你好,李焕英》票房超过影史票房第二的《哪吒之魔童降世》(50.36亿),也是非常有可能的。

票房高企的“李焕英”,也遭遇艺术水准上的批评,比如表演一般、剧情单薄、强行煽情等。

应该说,《你好,李焕英》票房大卖是一个客观事实,制作水准刚刚及格也是一个事实。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一部制作水准平平的影片,在票房上获得了如此大的认可?

除了影片的煽情得到了众多观众的认可之外,提供一个专业的学理上的分析,十分有必要。

对于观众而言,《你好,李焕英》是一部令人悲喜交加作品,从影片的制作类型上说,这部影片把悲剧和喜剧杂糅在一起,让愉悦感与崇高感结合在一起,这是影片获得普通观众认可的最重要的学理因素。

1、观众如何满足俯视心理

从制作比例说,《你好,李焕英》里喜剧的成分比较多,比如贾玲的身材带来的喜感,沈腾的插科打诨,比赛场上的各种意外。

很显然,这些笑料不够高级,但这是抵达喜剧的最常用途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喜剧的特征,他认为,喜剧模仿的是比一般人较差的人物,所谓“较差”,并非指一般意义上的“坏”,而是指丑的一种形式,即可笑性(或滑稽),可笑的东西是一种对旁人无伤、不致引起痛感的丑陋。

从深层心理说,喜剧美对应着人们的俯视心理需要。在喜剧中,主要人物大多被故意塑造得低于观众,让观众迅速发现他们的滑稽、荒诞以及自以为是等负面的评价。比如排球比赛中的人物缺陷,比如贾玲塑造的人物的种种缺陷,比如沈腾塑造的人物的自以为是。对故事中人物的贬低,让观众产生一种自我优越的确认,并且越确认、越对比自身的“高”,观众的心理越放松。

在《你好,李焕英》观影场大部分时间里大笑的观众,其实就是对自我俯视心理满足的一个释放。

2、通过仰视心理认可煽情

如果《你好,李焕英》一直用类似的喜剧讲述故事,那会是一个平淡无奇的作品,甚至有垮掉的可能。其实,影片从最初立意上说,就有悲剧的主旨和细节:影片开篇未多久就是李焕英的车祸,医院病床上的妈妈,妇女穿越的相遇,都是典型的悲剧情景和情感设置。

亚里士多德最早关于悲剧的定义说,“悲剧可以唤起人们悲悯和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获得无害的快感。”

而从心理层次说,悲剧美满足的是人们仰视心理的需求,在艺术中,仰视与地位、财富、学识无关,而在于英雄是否遭遇悲剧,以及在悲剧中的表现。在《你好,李焕英》中,李焕英就是贾玲心中的悲剧英雄,作为悲剧英雄的李焕英的表现,在贾玲穿越的80年代生活里得到了尽情的展现。

《你好,李焕英》里后半部分奔跑的剧情,看起来有些无奈,在戏剧创作中类似于走向绝境,最后表现为煽情,这样的煽情,在影片中外化为悲剧的高潮,也是对人们俯视心理满足的高潮,于是,人们在这个环节泪流满面。

3、悲喜交加为何带来心理舒适

《你好,李焕英》的情节设计里,悲剧和喜剧共存,最后带来了观众的认可,也即心理的舒适。为什么?

余秋雨在《观众心理学》中指出,悲剧美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喜剧则会产生同情,喜剧美和悲剧美自诞生开始,就会渐次淡化,“疗救这些弊病的方案,就是两者的结合。”“仰视和俯视本事心理平衡的良机,为了平衡早就互通互济。当悲剧和喜剧合成一体,这种互通互济就会变成一种公开的结构,让人震撼。”

所以说,《你好,李焕英》悲喜交加带来的震撼,并不是单纯的悲剧或者喜剧所能完成的,而是两者的融合。从这个角度看,《你好,李焕英》中喜剧环节带来的滑稽,让人笑后落泪,悲剧环节来的崇高感,则满足了人内心的仰视需要,两者的结合,才是心理的极度舒适。

上一篇:学文的孩子聪明,还是学理的孩子聪明?听听高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