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元素渗透诊断学课程探析以高职中医养生保
一、中医养生保健专业诊断学课程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医养生保健专业是“大健康”时代背景下的新专业,培养的是适应现代医疗和健康服务行业的高素质人才。学生未来岗位面对的是有运动障碍、大病、慢病恢复期或者亚健康群体,这就需要培养“责任与奉献”的职业精神。医学的出发点是人,最终服务的也是人,因此,在医学教育中要注重人文关怀。作为专业体系中的西医基础课,诊断学的授课对象是高职大二学子,进行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非常有必要。专业教学精于耕耘,更勿忘播种信仰。临床实践展现“精益求精”格局,更要强化“医德至尚”的教育理念,树立“敬畏生命,珍惜健康”的价值观。大学生处于“三观”初步形成的时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对社会变化反应敏感、行动迅速,但思想成熟度和稳定性相对较差,价值信仰更多地是停留在理论层次。这就要求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不仅要指引学生健康心态培育的方向与路径,而且能为大学生提供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基本内容。[1]从课程性质来看,诊断学属于思政隐性课程,比如常见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知识点。但从实际教学来看,如果思政教育渗透得当,隐性课程的开展既有利于催化课堂教学效果,促进知识内化,又便于开展相关学科的延伸教育,获取生动的感性知识、实时信息和丰富的社会历史经验,更有利于个性的完善与全面发展。[2]思政隐性课程通过暗示、感染、模仿和让学生在情境、实践中感受和学习,学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没有正确的诊断,就没有正确的治疗”。从学习之初就让学生从医学技术上和责任感上树立学好诊断学的信心。
二、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通过不同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和学习的能力是教学的根本目的。诊断学是研究患者身体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测量,以此来诊断疾病的一门学科。本课程基于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结合养生保健专业对现代医学健康体检的需求而设立。若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虽能完成教学任务,但课堂会比较乏味枯燥,而且学生能力培养较为单一,也不利于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为了顺应新时代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应该适当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接受正确积极思想的引导,进而自我创新和提高。
(一)情境教学模式
诊断学知识能力目标需要学生掌握许多体征和症状,不能完全死记硬背,还要理解并有条理地去总结分辨。例如在讲生命体征(一般检查)和意识障碍(症状)的知识点时,创设一位老人倒在路边,无反应的情境,此时我们该如何做?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对当时的形势进行分析并结合模型演示处理方案。该情境涉及专业知识呼吸、脉搏、血压、瞳孔等的检查,意识的判断,同时还涉及情理的分析。教师鼓励学生发表看法,出现这种突发事件应如何正确应对?思想教育上可以从如何正确予以帮助以及保护自身等方面进行引导,并给出一些生活中的真实案例加强素质教育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形成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讲解知识并导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
(二)案例教学模式
案例教学中每位学生在分析案例时都要提出自己的见解并评说他人,这种经验的交流,既可取长补短,又可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学生要从案例中学会归纳、鉴别,整合相关知识点,主动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我会结合自己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经典案例:在校研究生吃油炸冰可乐引发重症胰腺炎、家族性周期性麻痹,青年长时间游戏引发脑梗等来让学生讨论疾病的原因、机制、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等,用案例对学生进行防范教育。选取一些各地经典的医疗纠纷案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规范。诊断教育、德育为先、服务健康、以人为本。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强调思政教育对职业发展的重要性,让学生从意识上觉醒,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医疗服务水平。
(三)基于使用学习通App 的在线教学模式
学习通可以在“互联网+移动终端”的环境中,实现师生线上和线下互动、及时评价并记录教学过程。本课程以器官系统为基础,以疾病为中心,把实验诊断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整合。根据养生保健专业的特点,合理设置知识能力目标,让学生掌握系统的、必要的临床医学知识和技能,具备临床思维分析能力。诊断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线上将视频、音频和图片插入相应知识点,学生可以反复观看,而教师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通过线上设置抢答、测试、师生互评、讨论和投票等多种形式的环节,来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充分利用课时的情况下提高教学效果。布置学习任务时,既要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感,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又不能让学生感到任务难以完成,出现畏难情绪。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现教学相长。
上一篇:提高诊断学见习带教质量的方法和体会
下一篇:没有了